医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动态 > 正文

援疆动态丨18 分钟生死时速背后:分级诊疗筑起脑卒中救治生命线​

文章时间:2025/07/22 16:45:25 来源:

“医生,我现在能自己下地走路了,话也能说清楚了,真的谢谢你们!”

“这是您自己配合得好,抓住了最宝贵的时间,我们也替您高兴。”

在我院神经内科病房,64岁的尼女士坐在病床边,正练习着语音训练。几天前,她还因突发脑卒中失语、右侧肢体无力,被家属连夜送医。

如今,她已经可以自主活动,言语功能基本恢复。这场“生死时速”的成功救治,得益于我院卒中中心与基层医院之间高效联动、分级诊疗体系的高效运行,更凝聚着多学科团队的智慧与担当。

突发失语肢体无力,当地医院果断识别抢先机

时间回到发病当晚,尼女士突发失语、右侧肢体无力,家属第一时间将其送至当地医院急诊科。接诊医生迅速识别其为“疑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判断其运动性失语、右侧肌力减退、眼球向左凝视等体征明显,结合既往冠心病、房颤病史,果断启动卒中绿色通道。

“卒中救治争的是分秒,每延误1分钟,可能导致近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在完成头颅CT排查,排除溶栓禁忌后,当地卒中团队于20时40分许给予静脉溶栓。但1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提示为心源性栓塞,单纯溶栓效果有限,需尽快行机械取栓术。

急诊电话打入我院卒中中心时,已近21时。广东援疆专家、神经内科林镇洲主任接线后判断:“必须马上转来,准备取栓。绕行急诊,直接送导管室。”一边通知导管室值班,一边与鲁庆波主任对接患者资料,分析术中方案,协调急诊绿色通道开启。

与此同时,导管室技师开始预备设备,麻醉科同步进入状态。患者尚在途中,手术区域内监护设备、造影仪器、所需耗材已摆放妥当。所有人都清楚,在这场救治中,每一秒都必须精准卡点。

“一键转诊”直通导管室,院内全流程压缩至18分钟


22时,尼女士到达医院。车还未停稳,门口已有卒中二线医生等候。无需分诊,患者被直接送入导管室。

▲图丨林镇洲主任在手术中

22时18分许,穿刺完成。整个“到院至穿刺”仅用18分钟——远快于国家《脑卒中诊治指南》规定90分钟的上限。

导丝精准进入闭塞段,回旋取栓装置迅速释放,一次抽吸便顺利清除血栓。术后造影显示脑血流恢复良好,尼女士生命体征稳定。第二天查房时,尼女士已能进行基本交流,言语清晰、下肢活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大幅提升。

这场成功的卒中救治,离不开我院卒中中心长期以来构建的多学科高效协作机制——从神经内科精准判断,到导管室手术准备,再到麻醉科生命保障,以及急诊、影像、护理团队的无缝衔接,形成“患者未到、团队先到”的响应体系,实现从接诊、转运到手术的全流程打通。

▲图丨尼女士取栓前后对比

尼女士的康复之路,正是我院推动分级诊疗体系落地见效的缩影。作为自治区高级卒中中心,我院积极构建覆盖区域的卒中救治网络,通过“基层首诊+标准流程+高效转诊+中心救治”的模式,为脑卒中患者争取每一秒希望。

牢记FAST原则,黄金时间救回大脑功能

目前,我院已与多个县市医院建立卒中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技术帮扶、急救演练、流程培训等合作,推动基层医院实现“能识别、能处置、会转运”,进一步提升区域卒中整体救治能力。

▲图丨尼女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林镇洲表示:“脑卒中不是某一个科室的战斗,而是多学科团队与时间赛跑的综合考验。打通基层与中心的快速反应链条,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使命。”

林镇洲表示,脑卒中是当前致残率最高的急性疾病之一,以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最为常见。卒中救治的核心就是“抢时间”。“识别卒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住‘FAST原则’。”

·F(Face):面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

·A(Arm):举起双臂是否一侧无力

·S(Speech):语言是否清晰

·T(Time):时间就是大脑,马上送医!

“脑卒中就像大脑里的‘心梗’,每延误一分钟,大约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永久死亡。抓住黄金时间窗,是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比如溶栓要在发病4.5小时内,取栓则最好在6小时内完成。”

他特别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身边人出现面部歪斜、肢体无力、说话不清等症状,不要等、不要自己开车送,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并优先选择具备卒中中心资质的医院。

上一条:援疆动态丨粤喀携手护听力 共促健康惠民生—“粤疆防聋治聋工作交流会”在我院举行

下一条:援疆动态丨守护笑容从“齿”开始—我院开展大型口腔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