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一点都不痛了,连睡觉都踏实多了。”复诊间隙,52岁的麦先生向医生表达感激。这位因反复心绞痛突发加重被紧急送入我院急诊科的患者,在心血管外科中心团队的救治下,成功接受了高难度的桡动脉心脏搭桥术,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康复出院。
急诊送医直通胸痛通道,确诊复杂冠脉病变
52岁的麦先生长期受到“发作性胸痛”困扰,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已有两年。近日,他突感胸痛剧烈加重,伴随气促、头晕等症状,家属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入我院急诊科。
患者入院后,急诊团队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为其开展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等初步检查,结果提示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下降。随后在心血管外科中心团队会诊建议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多支重要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狭窄:左主干狭窄60%,前降支95%,回旋支90%,右冠状动脉70%,后降支90%。综合判断为严重多支病变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持续缺血,随时可能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彩超进一步证实其左室顺应性减退,提示心功能已明显受损,属于高危复杂病例。
创新采用桡动脉桥血管,构建更优“生命通道”
面对如此复杂且高危的冠心病变,广东援疆专家、心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骆翔在充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和心功能状态后,提出了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联合搭桥的治疗方案。
“传统的搭桥手术,多采用从大腿内侧取出的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但大隐静脉毕竟是静脉,长期承受高压动脉血流容易发生再狭窄、闭塞。而桡动脉则是动脉,管壁厚、弹性好,跟冠状动脉的结构更接近,吻合后更稳定,远期通畅率也更高。”骆翔主任解释说。
桡动脉桥血管5年通畅率可达80%~90%,10年仍保持在70%以上,而大隐静脉的10年通畅率仅为50%~60%。在中长期的效果上,桡动脉无疑更胜一筹。
“更重要的是,桡动脉取自手腕部,切口小、恢复快,几乎不影响患者的下肢活动,对于本地一些年纪较大、有下肢静脉曲张或行动需求较多的患者来说,更加适用。”
骆翔还补充道,尽管该技术在国内部分大型心血管中心已广泛开展,但在南疆地区尚属初次应用。“我们此次手术不仅是一次救治尝试,更是希望为喀什地区的心脏病患者打开一条更安全、远期更有保障的‘生命通道’。”
确定手术方案后,心血管外科团队迅速完成术前准备,并于次日为麦先生实施全麻体外循环下三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顺利患者康复,援疆专家助力心外团队提质增能

在术中,骆翔主任带领团队首先从患者左侧胸壁精准游离乳内动脉,作为连接前降支的第一根桥血管;随后,小心翼翼地从患者右前臂游离出桡动脉,用于连接主动脉与回旋支;第三根桥血管则取自传统的大隐静脉,连接主动脉与后降支。整个过程需要在开放的心脏状态下,逐一完成对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精细吻合。
“游离桡动脉时最关键的是保护血管的完整性和活性,避免痉挛,同时要评估供血手的血流代偿能力。” 心血管外科中心主任阿地力江・阿不都热苏力说。
与此同时,体外循环系统精准控制全身循环与心脏停搏,为手术提供了安全窗口。
整个搭桥过程,骆翔操作沉稳,缝合动作被医护人员形容为“像用绣花针缝一根吸管大小的血管口”,每一针每一线都必须精确无误,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吻合处血流畅通。
在重症监护及心外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麦先生术后恢复平稳,未再出现心绞痛。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整体状态较术前显著提升。经医护团队精心照护与康复指导,目前患者已恢复日常活动,顺利出院。
“这一次是真的感觉像重获新生一样。”临别之际,麦先生向医护人员深鞠一躬。
“我来喀什这段时间,感受到这里患者对高质量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强烈需求,也看到了我们这个团队的潜力。”骆翔表示,“本地医生基础扎实、态度认真,只要提供合适的平台和系统的培训,完全可以逐步开展复杂心外科手术。”
他还说,接下来将在科室内部系统推进多项工作:一是继续常态化开展桡动脉搭桥等高难度手术,丰富团队实战经验;二是分阶段开展手术带教,从术前评估到术中操作,逐步建立标准化流程;三是推动形成本地可持续运行机制,真正实现“团队能留下、技术能传承、患者有保障”。
“希望借助援疆这一平台,在喀什培养出一支真正能独立开展高水平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本地力量。”他说。